■ 早晨7:15,静安区陕西北路早餐店里,张阿姨用数字人民币买好生煎;8:00,她的孙子在小区口袋公园玩耍,老伴在社区医院复查血糖——这种触手可及的便利生活,源自上海持续五年的"15分钟社区生活圈"建设。
---
第一章 空间重构:从"有没有"到"好不好"
1.1 存量空间的活化利用
• 累计改造闲置空间328万平方米
• 徐汇"梧桐院"模式盘活老洋房47栋
• 虹口菜场变身为"市集+社区中心"
1.2 功能复合的精准配置
• 长宁区"邻里汇"集成21项服务
上海贵族宝贝sh1314 • 浦东"金杨模式"实现养老托幼一体
• 黄浦"豫园福佑"商圈年客流量提升62%
---
第二章 治理创新:共建共治的社区实验
2.1 参与式规划机制
• 全市举办社区规划师工作坊1200余场
• 杨浦"四平创生"收集居民提案386份
• 普陀"靠谱议事厅"解决纠纷573件
上海私人品茶 2.2 数字化赋能
• 静安"社区云"覆盖全部居委会
• 徐汇"生活圈小程序"日活超10万
• 闵行智慧停车系统缓解"抢位大战"
---
第三章 文化再生:城市记忆的当代表达
3.1 历史风貌保护
• 衡复风貌区更新保留原有肌理
• 愚园路"故事商店"收集记忆2000条
上海龙凤419 • 虹口提篮桥片区活化犹太难民历史
3.2 社区文化培育
• "曹杨新村70年"口述史计划
• 田子坊艺术家驻留项目
• 张园石库门文化节吸引游客80万
■ 居民见证
"以前买菜要坐三站公交,现在下楼拐弯就有智慧菜场。"——在曹杨一村住了40年的周伯伯
■ 专家视点
"这种更新不是大拆大建,而是像绣花一样修补城市肌理。"——同济大学社区规划研究中心主任